會
Winfieldnyc.org 
穩 會 嘉 華 園 
 Winfieldnyc.org
  • Home Page
  • About Us 綱主、使命聲明
  • Writings of Elder Franz Lin 林義堅長老專欄
  • Winfield Reformed Church/ 恩惠歸正教會沿革
    • 恩惠教會沿革及歷任牧師
  • Blog

聖城旅遊記: ﹝埃及、約旦﹞

10/8/2013

0 Comments

 
                                 聖 城 旅 遊 記〔一〕
                                   ﹝埃及、約旦﹞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十七年已如空中的白雲如飛而去。但在腦海中還是能看到那美麗的雲彩,体會到那歡悅的時辰。

  十七年前的1993年,在四月初,我們一團九人,有幸在張實賢牧師的導遊之下,走遍了迦南地,上至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下至死海,雖然時間短促,只能走馬看花,但很感謝上主的慈愛恩惠,還是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昔時主耶穌親身走過的城市道路,提比哩亞海的迦百農、伯賽大、八福山、五魚二餅教堂、耶穌三問彼得:「你愛我勝過這些嗎?」海邊教堂、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幼年成長的地方---拿撒勒、耶利哥城、試探山、昆蘭高地---死海抄本的發現處、橄欖山、耶路撒冷,很多古蹟文物,心靈充滿了感激讚美。雖然經過了七年漫長的歲月,我還是能刻劃出當時的美景文物,刊印在紐約恩惠歸正教會二千禧年的特刊內,和弟兄姊妹分享那道不盡的喜悅及興奮之情!

   十七年後的2010年4月18日,我再次和我的牽手以及紐約台灣基督教會三十多位會友踏上朝聖之禮。我的牽手二十多年前就曾陪伴黃武東牧師一行人,都是恩惠教會的會友,在蔡淑惠姊的領隊下,親臨聖城朝拜,他們一行人真的三生有幸,特別被安排在Upper Room守聖餐,可說是他們一團朝聖者最期待的心願,興奮之情喻於言表。

很可惜!我們這一團卻無機會在Upper Room守聖餐。因為人山人海的朝聖者,好像沙丁魚,把Upper Room小小的閣樓,擠得水落不通,很難搓背而過。根本就沒有一點點安靜的時間,能讓你在那裹靜默,回憶二千多年前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在那裡守聖餐的情景。而且當時的長方型聖餐桌已經被移走,不再在原處,我們只能在腦海中動用我們的想像力,虛擬的完成我們守聖餐的心願!

   我常常路過Flushing﹝法拉盛﹞,工作之餘,有一點點休適的時間就去拜訪彭良治兄談天說地。有一天,他向我提起他想組團去以色列旅遊,因為最近教會的成人主日學時常在談論聖城耶路撒冷的典故。我聽到良治兄的這種夢想,就很高興的向他建議先和在當地的張實賢牧師聯絡,因為十七年前就是他當我們的導遊,帶領我們觀光以色列各地名勝古蹟。

   二十多年前張牧師就在希伯來大學攻讀「聖經死海抄本」,作為他的博士論文。畢業後就留在耶路撒冷城當專業導遊,接待各國的朝聖旅行團。張牧師能說一口流利的希伯來話,也會說阿拉伯語,這兩種語言都是當地的通用語,我相信耶穌時代的亞蘭語方言還是有人會說。耶穌在十字架斷氣之前所說的一句話:「Eli!Eli!lemah sabachthani」 「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道地的亞蘭語,意謂:「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太27:46﹞。拉比 耶穌---亞蘭語寫成---Rebbe Melech HaMoshiach。

   很高興良治兄在百忙中和張牧師聯絡上,經過台北大安教會的安排而促成這一次的朝聖之旅。2009年是大安教會50週年慶,之前二年,共三年,他們每年都去以色列聖城旅遊。教會特別收集以色列各地名勝古蹟,印製精美圖片,詳細介紹,幫助有心想去以色列旅遊的人,先溫習一下各地觀光點,充分了解聖城的各地典故,增加旅遊的樂趣,充實激發對聖經的認識。「謹讀萬里書,百聞不如一見」,就是這個意思。

   真感謝良治兄的良苦用心,和大安教會交洽,用航空郵寄四十本聖地古今特刊,自付郵費,讓我們每一家庭都得到這精美珍貴的特刊,讓我們這一次的朝聖旅遊,得到心靈上的滿足,永生難忘,阿們!

   二年前,全世界五大洲,無論那一國、那一民族都遭到金融風暴的殘害,無論政府或民間、富人或窮人,大家的荷包都緊縮了好幾圈,各國的經濟都一落千丈,大家都在哀父叫母。最糟糕的國家就是希臘,政府宣布破產。祈望歐元經濟体系聯邦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困。

   我們這一個朝聖團,卻在這一個關鍵時刻,排除種種困難,強勢成行。這要感謝良治兄的用心,他特別向約旦皇家航空公司交洽,為我們各位團員爭取到最大的優惠折扣,包括住宿、三餐和來回飛機票,可說是物廉、價美。很感謝約旦皇家航空公司給我們這樣大的優惠。前後15天,讓我們玩得不喻樂乎!心靈愉悅!物超所值!永生難忘。

   走筆至此,忽然讓我聯想到詩篇第23篇,大衛王從心靈深處所發出的一句美妙的詩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欠缺!」。雖然很多關心我們的人,怕我們在旅遊中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危險,但我們還是靠著信心成行,特別是筆者有心臟病,走上坡或爬地鐵樓梯,都會覺得很喘氣,有時上氣不接下氣,好像氣就要停止,很難呼吸!何況這次是要到聖地旅遊,要上山、下海,爬很多崎嶇不平的道路。對我來說,困難度比在紐約生活更加嚴厲!但大衛王的詩文卻鼓勵了我,使我一點也不怕到聖地旅遊,誠如大衛王所描述的:「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我也不怕災害,因為你和我同在!」。

   我們在以色列的經歷,確實如大衛王所吟唱的詩歌一樣,雖然有很多人水土不服,三餐包肥﹝Buffet﹞,禍從口入,吃得上吐下瀉,變成老兔﹝Lau3-tho3漏、吐﹞,我們兩夫妻也沒能免疫,那種場面卻是很尷尬,難為情,讓你慷慨萬分!聖經告訴我們要與眾人同甜共苦、同心哀樂!所以我只能在早晚的祈禱中為大家祈福,一如先知以賽亞書在40:29~31所描述的:「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侯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真感謝上主,讓我們這幾位七老、八老的「老廢仔」,都能如鷹展翅,行走不疲倦,都能抖擻精神,上山、下海、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腳步都能安隱自在,健步如飛。筆者特別佩服廖清愛長老和簡如詳長老,他們一路走來,都如履平地,有驚、無險,可做筆者的模範。

   提起「朝聖—Pilgrimage」,大家都會想到,每一種宗教都有他們朝聖的目的地。回教徒一生最少會去沙地阿拉伯麥加朝聖一次,而且每日要朝麥加方向,跪倒在地,朝拜五次,以表心靈深處的虔誠!但事實上卻有很多回教徒,藉口到麥加朝聖,而他們的真正目的卻是藉機會迎娶妾侍,以享齊人之福;特別是馬來西亞的回教徒,他們想納妾,卻遭到正室的反對,只好花言巧語,欺騙正室說:「他要去麥加朝聖,履行神聖的宗教義務!」,背地裹卻是去迎娶妾室,以滿足他們的性慾。

   他們這種敗壞品德的行為,可說是濫用了「一夫多妻制」;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正室不首肯,也奈何不了他。反正米已煮熟,妳要反對也無能為力。所謂「大男人主義者」就是這種人。相信凡是尊重「女權」的人,都會起身斥責之!

   說到「色鬼」,使我憶起在網路上所閱讀到的一則文章,錄登在2010年5月22日。文章題目是:「觀音變身」。大文如下: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她的角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救苦救難」。因此她能搖身變成「三十三身」,佛身、天身、龍身、長者身、童男身、童女身、夜叉身,以迎合各種救難需要。

   她為救治「好色男子」脫離「色界苦海」,她就搖身變為「魚籃觀音」,又名「馬郎婦觀音」。觀音為救治這些「色鬼郎中」,也搖身一變成為「妓女」,一如「佛經」所記述:「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慾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很像希腊、羅馬神話中的「廟妓」,美其名為「神女」。

   有人認為「魚籃觀音」,這種「度人」之法,很不光彩;難怪古時的「高級妓女」,雅號「賽觀音」或「玉觀音」。本來,西藏和印度的觀世音菩薩皆為「男相」,但佛教傳入中國後,觀世音逐蛻變成為「女相」。從轉輪「聖王之子」到「觀音媽」,傳入中土後,加入民間的想像和傳說,觀世音的造形,出現了不少變化。例如「魚籃觀音、白衣觀音、楊柳觀音,水月觀音,還有貌似中年婦女的「觀音媽」。

   台灣早期移民社會,特別需要代表家庭安定力量的「女性神祗」,應是觀世音從「男相」變為「女相」觀音媽的重要原因。上文曾提到回教徒到沙地阿拉伯麥加朝聖,暗地裹卻去發洩性慾,我想就是觀世音變成「妓女」,不知能否引度這些「好色鬼」變成虔誠的「朝聖者」?我只能回應一句:「天曉得!」。只有「回教徒」心知肚明,受到中國五千年文化儒聖「孔子」學說的影響:「食色性也!」。

   日前世界日報﹝June 5,2010﹞報導亞洲協會正在舉辦「朝聖與佛教芸術」﹝Pilgrimage and Buddhist Art﹞展,在二千年的佛教史上,確實有千千萬萬的信徒,長途跋涉到聖地朝聖,而他們的虔心,讓佛教芸術更加豊富。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朝聖者當推玄奘遠赴印度取經。「西遊記」就是在細述唐三藏、孫武空、豬八戒和沙僧如何在取經的路上,受到眾妖女的引誘,以阻礙他們去印度取經,修成正果而得真道。這一部小說確實引人入勝!年青時,我也曾閱讀過這本小說,讀到眾妖女如何引誘唐三藏這一群人,確實趣味十足,讓人想入非非!不遜於希腊神話荷馬史詩中的Odyssey這一故事。

   故事中的英雄人物Odysseus從Trojan War 的Troy﹝木馬屠城記﹞想乘船回故鄉Ithaca,途經妖女島,被女妖王引誘迷住,想把他改變成仙人—金鋼不敗之身,他和他的船員被眾妖女困迷七年,才得逃離被綑梆的女妖島,得到另一位仙人—風神之助,用口吹強風,把他和這大船直接吹回他的故鄉。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創立者就是釋伽牟尼,他是昔時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國的小王子。他在未出家前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知人間疾苦。19歲那年,他偶爾行出宮門,見到街上到處都是衣不蔽體的貧苦大眾,突然体會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於是開始思索如何解決這些人間疾苦。

   經過十年的苦思,29歲那年他毅然決然放下一切榮華富貴,離開王宮,到各處尋訪名師。35歲那年,他在菩提樹下禪定49日,豁然開朗,立地成佛。

   釋伽牟尼開釋後,開始說法「四真諦」:人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的八「苦諦」;苦乃是源於貪嗔痴的三「集諦」;要除去痛苦,要先除去其根源的「滅諦」;以及修法正道,以達涅盤的「道諦」。

   關於佛教徒的朝聖目的地,當然是去尋找佛祖的出生地,就是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或去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禪定49日,立地成佛的地點。佛教徒比回教徒有更多的朝聖之地,例如釋伽得道的地方、第一次說法,或最後圓寂之地。

   不僅宗教人有朝聖之地,就是電影明星、芸人也有他們的朝聖之地,他們的聖地當然是在美國西海岸—加州的好萊塢﹝Holly Wood﹞。這些芸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星光大道上留下他們的手腳印,這一刻可說是他們一生中最高潮的美夢。

   對於喜愛小白球的高爾夫球員,他們最喜愛去的地方,當然是佛羅里達﹝Florida﹞,只因為那裹住了一位球聖Tiger Woods。所以佛羅里達就成為Golf球員的朝聖之地。假如高爾夫球比賽,沒有Tiger Woods的參予,電視收視率就會直線下降,電台也就會缺少很多廣告費,蒙受很大的經濟損失!

   最近高爾夫球界發生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醜聞,那就是Tiger Woods暗地裹,背著太太,在外面表演了一駒「劈腳功夫」,他和回教徒一樣,很懂得孔子的學說:「食色性也」。他不僅喜愛「三人行」,甚至不節制,只要有美女想送入「虎口」的,他一律照吃不誤。

   很不幸,Tiger Woods 的 「性嗜好」,沒多久,就被真正的歐洲「母老虎」發現了,盛怒之下,這隻母老虎,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一支高爾夫球棒,追出屋外,朝虎背猛打下去,這隻受傷的老虎,一急之下,只好竄入汽車內,猛踏油門,結果汽車在急轉彎之瞬間,卻衝上路邊的樹木,以致車毀人傷。而暴發出「哀父叫母」的大醜聞。

   這一驚天動地的大醜聞,卻使這一「高爾夫天王」得不償失;既失去多達3500萬元廣告收入;也失去了很多公司的贊助合同,並且也失去了很美好的形像,「模範先生」的美譽。今天﹝7/6/2010﹞有關Tiger Woods 二夫妻最新的消息,就是他的太太,同意和他離婚,很多人都猜測Tiger Woods 付給他太太和二個小孩的贍養費,最少也要花費好幾百億美元,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哀哉!哀哉!Tiger Woods,可說,悔不當初!只因為他的「性僻好」和「色荒」,卻導致他「家破人亡」。應驗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哲理!

   我們這一團,總共有41位朝聖者,我們都抱著虔誠的心,想去了解中東各民族的特性和他們的恩怨情節。無論阿拉伯人或以色列人,這兩民族都尊稱亞伯拉罕是他們的先袓。他們都是夏甲和撒拉所生的後裔,因上主耶和華的祝福,他們的子孫才成為二大族群,如黑夜高中上的燦爛星星、海底下數不盡的海沙。

   4月18日我們這一團朝聖者,集聚在JFK機場,在彭治良兄和鍾肯容長老的帶領下,大家都怀著一夥興奮的心情,登上了約旦皇家航空公司的飛機,直飛約旦。

   起初,我們都驚怕旅程會受到冰島火山爆發的影響,不能成行。後來,聽航空公司職員說,他們的飛機是飛向另一條航線,完全不受影響,我們才真正鬆了一口氣,大家臉上才碇放了一絲甜蜜的微笑!不再憂心飛不成。誠如新約聖經腓立比書4:6~7所說的話語:「應當一無掛盧,只要凡事藉著祈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裹,保守你們的心怀意念」。真感謝上主的話語溫暖了我們的心!在機場,我確實還再為我們能否成行,虔誠祈求上主助我們一臂之力,祝福我們成行。

   是日上年我們從JFK機場直飛約旦,前後共十小時,在飛機上睡了一覺,才飛抵安曼,然後再換機直飛埃及的開羅,在旅行社人員的安排下,我們住入Le Meridien豪華大旅社。我們確實很興奮,因為我們所住的旅館,正面對埃及最有名的三個金字塔。大家都顧不了身体的疲倦,拿起手中的名牌相機,向著那俊偉、古香古色的金字塔猛拍,不知殺死了多少菲林,雖然導遊苦口婆心,請大家不要浪費寶貝的菲林,因為離金字塔還很遠,拍出來的相片不會很美。可惜!大家都裝耳作聾,我行我素,不怕菲林用不完,反正電子相機有一、二千張可拍攝,只要不傷害到手指頭就好。

   很感謝上主,衪為我們安排了一位很出名的埃及導遊—王大力。他曾到中國北京學習中文,他能說一口很流利、漂亮的北京話兒。他很聰明又幽默,他最有名的一句口頭禪就是:「偉大的埃及人!」。我們在開羅三天的旅遊中,他不知說了好幾十遍這種口頭禪:「偉大的法老、偉大的埃及人、偉大的埃及文化!」,令人聽了很莞爾!他很以身為「埃及人」為傲,但願台灣人都能學習這位尊貴的「埃及人—王大力」的骨氣,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不要再學「吳敦義」胡說八道,諂媚「馬英九」為「人間極品」,甘願當鴨霸的終極一統的「支那人」。阿們!

   4月20日早上享受完可口的早餐,這位最可敬、可愛的「偉大的埃及人—王大力」帶領我們直奔全世界最著名的埃及博物館。因這一博物館建立在開羅,所以又名開羅博物館。

   我們到達博物館之時,大門前面已經站滿從各國來的觀光客。當我們進入大門以後,王大力要我們先在博物館庭院拍相片,因為博物館裹面不能拍相片,怕閃光燈會毀壞幾千年的展覽品。

   我們就在庭院三三兩兩的排好各種姿勢,取最好的角度拍攝起來。等大家拍得心滿意足,我們才把各人的相機交給王大力的助手保管。埃及博物館只有二、三層樓高,王大力要我們坐在二樓的樓梯上,他先向我們介紹館內的展覽品,因為很多人參觀,他沒辦法向我們一一介紹,只能預先大略講解一下,然後讓我們跟隨他走動。

上我們所住旅館面對的「偉大的金字塔」。不到二十分鐘,我們所乘坐的汽車就停在金字塔旁邊們廣場上。一下車,大家都急不及待,拿起各自的心愛相機,朝向那雄偉的金字塔,猛灑菲林,大家都排好各種美妙的姿勢,焦集各種角度,一副名攝影師的架勢,想拍到最美麗、特異的相片,做為一生的名作,和子孫、家人、親友分享。

   假如你們看過「阿拉伯勞倫斯」那部電視影片,或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人所佩載的軍帽,在我們這一團隊,也能看到好幾位佩載完全一樣的人物,他們像極了這些軍人。我不必要說是什麼人,你們也猜得出是誰!也許他們有先見之明,深怕台灣北部的「新竹風」會吹到埃及曠野來。

   42年前,我曾住在新竹一年多,那時,我在新竹基督教家庭扶助中心任職社會工作員。每天都要騎摩托車去拜訪那些孤兒,那時我就領略到新竹的大風沙,猛吹向你的臉孔,吹得你不能睜開眼睛,可惜那時我沒有像這兩對夫妻那麼聰明,有先見之明。看到他們的相貌,回憶起在新竹的生活,不禁在心底莞爾一笑!

   偉大的埃及人—王大力,很興奮又熱情的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站的地方,名叫吉薩﹝GIZA﹞,也有人把GIZA譯成﹝基沙﹞。它位於開羅西南面。在埃及已發現的金字塔中,GIZA金字塔最有名。在這地區共有三個主塔。最大的金字塔稱為「胡夫金字塔﹝Khufu﹞」,笫二大的金字塔名叫「卡夫拉金字塔﹝Khafr﹞,最小的金字塔名叫「孟卡烏拉金字塔﹝Menkaure﹞。

   這三個金字塔被稱為「祖孫三代金字塔」。在所有已發現的金字塔中,以這三大主塔最為宏偉、完整。在這一主塔的後面還襯陪三個小塔,後左邊大一點的塔,是皇后陪葬的地方,另外二個小塔,是二位小王孫的葬身之地。

   古夫王是斯奈福爾王和霍特普勒絲所生的兒子。是第一位在GIZA台地上興建金字塔的國王。他是第四王朝的「法老」。他所建的金字塔,底部邊長230公尺,高46公尺﹝146.59米﹞。用了共260萬塊大石頭堆成。每塊大石頭重達二頓半,堆切成古夫王金字塔。象徵國王至高無上的「神格化王權」。Khufu王在位23年﹝B C 2543~2520﹞,但在古埃及歷史上,則很少記載他的事跡。

   古夫王金字塔的四周,特別是南北兩側,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許多第四、五王朝的貴族平頂陵墓,宛如眾星拱月一般,襯托出古夫王金字塔無與倫比的威勢。陵墓中,有一艘雪松木船,長43公尺、寬5公尺,是古夫王的繼承人—杰德夫勒王為他建造的。目的,是讓它載送古夫王前往永生世界。

   金字塔可說是「埃及法老」的陵寢。古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才是永久的享受」。

   人面獅身金字塔,是古夫王的兒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王的金字塔低3米,但因為建立在較高的地點上,所以看起來比胡夫王的金字塔還要高一點。

   在古埃及神話裹,獅子是各種神秘地方的守護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門的守護者。因此,法老死後要成為「太陽神」,所以就造了這樣一個「人面獅身像」為「法老」守護門戶。這就很像美國的眾多華人,都喜歡在自家大門口,放上二隻大石獅,作為「守護神」。以保護他們一生都能得到上天的祝福,「福、樂、壽」永隨一生!

   在GIZA地區的三大主塔及其周圍的眾多小金字塔群,可說是全埃及金字塔芸術的頂峰。也為古代世界七大奇景之一。GIZA金字塔佔地十三英畝,用十萬奴役,費二十年,才建成最大胡夫金字塔。繞這大金字塔走一周,大約要走一公里路程。

   王大力說,這一地域因為有很強大的地心引力,會影響人的走路,頭重腳輕,心臟也會像小鹿亂跳動,心律不整。大家聽後都感覺很驚異,真感謝上主的慈愛恩典,雖然這地域有很強大的地心引力,卻沒引起我胸部裹面的心律起博器,發出天崩地裂的雷公閃電吼聲!1998年我第一次裝上心律起博器,醫生並沒有告訴我詳細訊息。有一天,日頭赤影影,我的耳朵,忽然聽到雷公閃電,如雷灌耳,使我措手不及,目瞪口呆,站立在原地好久。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的驚駭經歷,嚇死活人!

   偉大、雄俊的吉薩陵墓,陵內的空氣,卻比台北盆地的空氣更污染,更難聞,以致偉大的埃及人—王大力,卻不肯學習「中國人」的那一套倫理:「家醜不可外揚」,他以愛心說誠實話,屢屢吩咐我們,不要進入陵墓內,以免肺部受到無端的污染,氣喘、無法自拔。我想就是有全副武裝的兩對「阿拉伯勞倫斯」夫婦,相信他們也不敢進入,只好在陵墓門外善用他們的相機,多拍幾張相片,以資留念。

   當我們拍完了雄偉的吉薩陵墓,心滿意足,王大力再帶領我們到另外一個更著名的陵墓—「人面獅身像」金字塔參觀。有人說:「朝聖團的一大特色,上車睡覺,下車找廁所」,看到了W C 兩字,大家都急著衝進去,解放!解放!這時的心情可說「心涼脾肚開」!「有聲勝無聲」。福氣啊!能聽到尿聲的人有福了。就是那些只能排出細水長流的人﹝攝臒腺患者﹞,也算為有福!

   人面獅身像金字塔,無論遠或近,都很俊美、雄偉!一瞬間,大家又搶奪好地點,想要搶拍那不可多得的美好鏡頭。我們也不例外,隨時移動身体,和大家分享那美好的景色。拍完了相片,想隨意走走,卻碰到了當地的小孩,手中拿著各種觀光紀念品,精美的風景卡片、各種奇異美雅的雕刻品,推辭不過,我只買了一個連串的風景卡片,我的牽手則抱了一個埃及皇后的木雕品,因為她在管錢袋,我只能花小錢。

   看完了人面獅身像金字塔,偉大的埃及人—王大力,想讓大家驚奇一下,就帶我們到離金字塔不遠的曠野地騎駱駝。他想讓我們經驗一下「阿拉伯勞倫斯」這影片騎駱駝的驚險雄姿。有好幾位團友,很勇敢的爬上奇峰座上,面不改色,騎完一段路程,驚呼過隱!錢了,人無貸!等大家騎過隱了,全体團隊,背對GIZA三大金字塔,合拍了幾張團隊相片,以資留念!

   實地欣賞完雄俊宏美的金字塔後,王大力就帶領我們參觀那世界最有名的「埃及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建立於1897年,1902年才完全落成。埃及博物館因地處於開羅,所以也叫做「開羅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以「考古」為主的最大博物館。

   該館收藏了埃及各王朝時期價值連城的文物珍品,共有十八萬件。因為場地較小,目前只能展出六萬件珍品。因為博物館禁止觀光客在裹面拍照,我們只好在館外尋找各種目標,排好各種姿勢,拜托團友為自巳留下最完美的姿色。然後才身無懷掛的入館參觀。

   埃及博物館雖然場地不算很大,但卻分了很多主題古蹟文物,我們 很想詳細觀賞,可惜!時間有限,只能走馬看花,上下樓梯繞一 圈就算大功告成。我想在地的埃及人,也沒有這種美國時間,能優哉!遊哉地慢慢欣賞,只因愛情和麵包、魚和熊掌,不能兩得耶!

   幾年前,中國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胡錦濤,為著拉攏埃及國,以影響中東的局勢,特別跑到埃及拜訪。我們偉大的埃及人—王大力,果然名不虛傳,被胡錦濤請去當他的翻譯人。當胡錦濤參觀埃及博物館之時,王大力就趁機遊說中國為埃及博物館盡一已之力,贊助金錢,保護這一地球村的名勝古蹟。在偉大的埃及人力薦之下,胡錦濤果然良心發現,特地為埃及博物館贊助一千萬元﹝埃幣、人民幣、美元?﹞,以維修這些古蹟。聽說現巳得到義大利和法國政府的贊助,想另尋更大的地方建築更新、更美華的博物館,希望2020年落成。 

   古埃及的法老相信很多神明,不遜於台灣佛教所摸拜的諸神。他們最崇拜的神有:
  1. 太陽神,代表生命  
  2. 老鷹,代表身體健康
  3. 白鷺鷥,代表智慧、發財
  4. 牛角小姑娘,代表愛情、快樂

   古今世界各民族,無論上至國王,下至蔗民,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生拚命所追求的,就是以上四樣:福、樂、壽、財。埃及人認為「太陽」代表「生命」,當太陽所散發出來的太陽光芒,向著同一方向,在金字塔頂尖集中時,去世的法老就能比眾人更先一步復活。所以法老的金字塔陵墓就愈建愈大、愈雄偉,祈望自巳是「第一位復活者」

   看完埃及博物館,我們就朝「聖嬰避難教堂」邁進。王大力很疼愛我們這一朝聖團,深怕我們上坡難行,特別把遊覽車開到教堂附近,才引領我們進入教堂參觀。

   關於耶穌出生後不久就逃到埃及避難,這一史實,我們都很熟悉。在新約聖經四福音書中,只有馬太福音書記載這一史蹟。只要我們翻開第一、二章,我們就知道耶穌誕生沒幾天,就要逃避到埃及。主要原因,就是當時在猶大全地執政的大希律王,聽到從東方來的三位博士—星象家,到耶路撒冷城,要來朝拜彌賽亞新生王。以致大希律王被這消息驚嚇出一身冷汗,自認這新生王會威脅到他的王位,所以下令要殺死二歲以內的男嬰,以度絕後患。

   其實這一信息,早在耶穌誕生之前,就由先知耶利米預言說:「在拉瑪聽見號咷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馬太2:17~18﹞因為大希律王把伯利恆二歲以內的男嬰都殺死了。以致喪失嬰兒的母親不肯接受親友的安慰。

   聖嬰避難教堂由於年代久遠,內部很殘舊,裹面有十二條大柱子,左右各六條,將教堂分成三部分。每一條柱子代表一位門徒,中間有一條柱子特別黑,代表賣主的猶大。

   走入教堂左側進入內部,可以看到地窖下還有一間密室,傳說這就是「聖家庭」所住的地方。後來基督徒在這地窖上面建造現今之大教堂。目前地窖密室巳用鐵欄杆圍起來並鎖上,不開放參觀,我們只能從上面向地窖拍照,以資留念。

   走了一天,大家都覺得很累,偉大的埃及人—王大力特別為我們安排夜遊尼羅河,享受埃及美食、觀賞美女的肚皮舞和俊男的雄偉舞姿。這位俊男舞者長得很高大,不遜於美國籃球明星的雄偉。他從頭到尾很賣力的舞著,絕無冷場。在我的一生,從沒看過有那麼好体力的舞蹈者。在全船觀眾如醉如癡的歡呼聲中,這位偉大的埃及舞男沿桌取悅每位觀光客。我的牽手和我的姨表弟媳吳淑媛,興奮之餘,也和這位偉大的舞者留下很美雅的合照影片,永憶這不朽的舞姿!

   二小時的尼羅河夜遊,無論欣賞夜景或享受美食,我們的心靈和肉体都得到極大的滿足與歡悅!偉大的尼羅河確實引人入勝!難怪全世界的觀光客都陸續不絕的趕來參觀這古老文明的埃及國。

   提到尼羅河﹝ Nile River﹞讓我們花一點時間來認識它在古埃及的歷史所佔的地位和影響。尼羅河這個詞來自阿拉伯語,而阿拉伯語又來自希腊語,原意是「河谷」。埃及語稱尼羅河為iteru,為「大河」之意。

    Nile River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它流經九個國家,即蘇丹共合國、蒲隆地、盧安達、剛果民主共合國、坦尚尼亞、肯尼亞、烏干達、衣索比亞和埃及。

   在埃及人的眼中,尼羅河也擁有精神意義。在古埃及神話中,有一位神名叫「哈比」,專司尼羅河年度洪水量。他和埃及法老共同控制尼羅河的洪水。

   尼羅河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有二條主要的支流,即「白尼羅河」﹝Bahr al Abyad﹞和「青尼羅河」。

   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白尼羅河」比「青尼羅河」還長,它源於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區。其最遠的源頭位於盧安達,向北它流經坦尚尼亞,並注入維多利亞湖,再從此湖中溢出流入阿爾伯特湖。往北流入烏干達和蘇丹共和國南部,並於後者形成大面積沼澤濕地。

   「青尼羅河」源於衣索比亞塔納湖,從東南流入蘇丹。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羅河」「青尼羅河」相匯,形成「尼羅河」。尼羅河河水最後注入「地中海」。

   在古埃及,尼羅河被看作是生命、死亡和死後生命的一條「通道」。「東方」被看作是出生和生長的地方;「西方」則是死亡的地方。每天「太陽神—拉」都經歷「出生、死亡、再生」。埃及人相信要獲得「死後再生」,他們必須被埋葬在代表「死亡」的一方。因此所有的墳墓均位於「尼羅河西岸」。佛教對於「死後再生」的這種觀念,不知是否受到古埃及人的影響?因為佛教也主張死者應上「西天極樂園」享受這種「往生」的福氣!

   開羅不僅是埃及國的首都,也是全世界觀光客最響往的古蹟名城之一。2009年10月14日開羅人口約有八百萬,其中流動人口約二百萬,來自開羅週圍及全國各地,到此臨時居住,上學,經商和做工。開羅位於埃及之北,是尼羅河注入地中海的入海口。

   世界名城開羅,有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歷史。開羅的伊斯蘭歷史始於公元642年。先知穆罕默德歸真之後的第十年,當時的名稱是「弗斯塔德」。開羅的第一座清真寺名叫「阿慕爾清真寺」,公元969年伊斯蘭法蒂麥王朝哈里法穆儀茲把「弗斯塔德」改名為「開羅」。

   開羅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遭受戰爭破坏最少的古城,而且歷代王朝和政府不斷修建和擴建,形成今天這個偉大的城市,古今並存,互相輝映。

   開羅現今有八百多座清真寺。1517年突厥人在中亞興起,建立軍力最強大的「奧斯曼帝國」。1798年法國國王拿破侖遠征埃及,1801年被趕出埃及。1867年英國以法國更強大的軍力攻入開羅,使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53年才完全退出。

   英國無敵艦隊衰退後,代之而起的是美國,以政治、經濟和文化入侵埃及。美國以「可口可樂」和設立「美國大學」來吸引埃及穆斯林年青一代,培養他們成為國內特殊階層和西方代理人。 開羅是西方入侵埃及的橋頭堡,只要拿下這城市,埃及就成為歐美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來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古國埃及旅遊,第一站,我們參觀了GIZA金字塔、夜遊尼羅河。雖然我們的最主要目的地是聖城—耶路撒冷,但在中東免不了還是要認識以色列國週圍的鄰國,以了解為什麼中東永遠處在火藥庫的線上。

   談起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人二者之間的紛爭,可說「兄弟鬥牆」,同父異母的特殊親情,卻永遠解不開這情結。

   目前阿拉伯世界的總人口,約有十三億人,等於一個中國的人口。上帝從創世之初就祝福人類要生養眾多,阿拉伯民族卻很聽從上帝的吩咐,他們的人口卻比以色列民族多過幾千倍。但中東的六日戰爭,以色列人卻以「小搏大」,沒幾天就把阿拉伯合眾國打得落花流水,舉起白旗投降。六日戰爭,以色列國最大的收獲,就是佔領了舊耶路撒冷城,以作為建都之用。

   想認識了解阿拉伯伊斯蘭教的信仰,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參觀他們的清真寺,才能知彼知巳。所以第二日﹝4月21日﹞王大力就帶領我們參觀埃及最有名的「撒拉丁城堡」和「回教清真寺」。

   回教﹝Islam﹞又稱「伊斯蘭教」,在主後620多年由穆罕默德首創,他模仿基督教的方式,強調自巳得到「阿拉真神」的最後啟示,要向世人傳遞他的話語。一如馬太福音書28章19~20節耶穌最後對衪的門徒所吩咐的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未了」。

   伊斯蘭教強調政治和教義要合一,不像很多歐美國家法律規定,政、教一定要分離。撒拉丁城堡是著名撒拉丁國王的官邸。他曾打敗基督教的十字軍。此城堡還保留一部分十字軍所建的地下通道。

   主後1830年,有人在此城堡建立了一座既雄偉又華麗的清真寺,直到1848年才完工。他們以八年建築外殼,十年雕刻內部。整座城是用透明的雪花石精細雕刻而成,夜間會閃閃發光,奇特迷人!

   進入清真寺參觀,一定要脫掉自巳的鞋子,才准許走進去,以表示對阿拉真神的尊敬與虔誠之心。寺內有一深井,是從尼羅河用三百多水車運水來此井,以供教徒禮拜前洗手、洗腳和洗臉之用。

   清真寺內的圓頂、牆壁都雕刻著華麗精緻的圖案,圓頂有33米高,回聲很響亮。穆斯林每天早晨4:30、12:00、15:30、18:00、19:00 都要朝麥加方向,跪在自備的小地壇上,向阿拉真神頂拜。每次跪拜5~10分鐘。

   寺內沒有雕刻任何偶像,因阿拉是唯一真神,這和摩西在西奈山所頒發的十誠中第一條誠命一樣:「除我耶和華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巳雕刻偶像」﹝出埃及記20:3~4﹞。

   離開回教清真寺,王大力就帶我們直奔曼菲斯﹝Memphis﹞的博物館。曼菲斯是埃及第一古都,位於開羅南方約三十公里處。四週圍繞著椰子樹林。曼菲斯古稱「白牆」,因位於三角洲上游,公元前3100年被孟尼斯﹝Menes﹞選作首都。

   在此有二個拉西斯二世﹝Ramses II﹞雕像豎立在博物館外面,長約四十公尺。庭中有一人面獅身像,室內也有一仰睡雕像,二個石像都雕刻成拉西斯二世人頭。場地不很大,很難從平面拍到整個身體,還好我們走上二樓,就能拍到他全部仰睡姿勢,雕像確實很雄偉。

   參觀完曼菲斯,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沙卡拉﹝Sakkara﹞階梯金字塔。入口建築得很雄壯,高高的屋頂,很多間隔的小房,讓虔誠者作禮拜祈禱。一經過通道,不遠處就能看到階梯金字塔。我們只在遠處拍攝相片。金字塔的階梯,因風化毀壞,很困難讓觀光客爬上爬下,我們這一團都沒人去爬。

   中餐,王大力要我們享受一下中東的真正美食,他特別帶我們到一間埃及人所開的飯店,因為埃及人很重視肉食,所以他為我們每人叫了一份「鴿子飯」。很多淑女團員一看到鴿爪,都花容失色,不敢撕來吃。雖有幾位埃及少男、少女出來跳舞助陣,可惜!很多人都空著肚子,以致王大力感覺很尷尬,無地自容。還好,這些舞者臨機一動,邀請大家出去跳舞,幫王大力解圍。王大力也因此鬆了一口氣,然後自認失算,晚餐一定補我們一餐,帶我們到158號金字塔街的「王府」餐廳,重享那位回教徒台灣婦人的好料理。

   在開羅LE MERIDIEN 豪華大旅館重溫一晚好夢,也許有人會再夢到人面獅身像金字塔,興奮之餘,夢中會再怪叫幾聲。4月22日一早,我們離開心目中偉大的埃及國,前往約旦。很遺憾!我們沒有機會再見到偉大的埃及人—最令人折服的「公關大使」,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感。

   在敝人的心目中,王大力—不僅是一位很盡職的導遊,他還精通埃及的歷史文化;對政治的觀點也具有很獨到之眼光。假如有幸,埃及人選他做總統,相信他會把埃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一定不會遜於現今的總統Hosni Mubarak﹝穆巴拉﹞。讓埃及人過得更加幸福及尊嚴,並以作埃及人為傲!

   從埃及開羅乘飛機到約旦的首都安曼,好像飛機一飛到高空,沒多久就俯衝下來,庇股還沒坐暖,就要離座。雖然口中沒美食可享受,但我們的心中卻急著想去參觀約旦王國的尼波山﹝Mt.Nebo﹞。

   約旦王國〔Jordan〕之版圖包括古時的以東、亞捫、摩押等地帶。以色列人進攻迦南地之後,將以東、亞捫地區分給流便支派,北部分給瑪拿西支派,此支派首先從歷史上消失。

   目前約旦王國北與敘利亞為鄰,包括加利利海以東之地,古時稱格拉森或加大拉。由安曼往北,多是耕種之地。向南,過去有一段時期,因經歷多次戰爭,村莊被毀掉,應驗了耶利米、以賽亞、阿摩司的預言、無人耕種,故荒涼許多世紀,晚近因發展水利,才再見到農地。

   約旦王國多為阿拉伯人,大都信奉回教,卻有不少基督徒。六日戰爭之後,不少巴勒斯坦人移民此地安居。早在銅器時代,已有人定居在安曼,亞捫人以此城為首都﹝1200 B.C.﹞。聖經稱此城為拉巴﹝撒下11:1;12:26﹞。約在主前1000年,大衛王舉兵來攻。大衛王用計殺死別示拔的丈夫烏利亞,即在此地﹝撒下11:15﹞。

   舊約聖經申命記第34章,提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從曠野來到摩押平原,因他沒尊照上帝的吩咐,用手仗輕打磐石,以致上帝不容許他進入那流奶與蜜的迦南地。上帝只准許摩西登上尼波山,從山頂上指給他觀看迦南全地,那時摩西雖然已經一百二十歲,但他的眼目還沒有昏花,精神還沒有衰敗,很可惜!他卻沒機會踏上那流奶與蜜的迦南美地。

   尼波山現建有一個瞭望台,從台頂上,有繪上很多線條,指示觀光客朝什麼方向就能看到什麼城鎮、海港,正像昔時上帝指給摩西所看的一樣,猶大全境,不論東西南北一目了然。我們大家都很興奮的站在瞭望台上,三三、兩兩的合站在一起,從各角度搶拍紀念相片,然後再走下瞭望台下面,在先知—以利亞的雕像前一字排開,留下很美麗的鏡頭。然後我們再走到雕像右邊的小徑,順著山坡的階梯爬上瞭望台下面

靠右的最邊緣處。在此,我們也合拍了好幾張團体照,我們都感覺很歡悅,認為不虛此行!

   在舊約聖經申命記34:1~7記載摩西從摩押平原登上尼波山中的毘斯迦﹝Pisgah﹞山頂觀看上主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美地,此山位於海拔800公尺,雖然不能看到迦南地全景,但在法律上,用「觀看」了,才可以「得到為業」。

   照基督教傳統,在第四世紀,有人在摩西所站的石盤上「指毘斯迦山」附近建立一間小教堂。到第六世紀,有人再把這小教堂擴建成現今的修道院。在主祭壇地板上,有一幅很漂亮的馬賽克拚圖,很精細的繪出聖城的城鎮道路。主後1930年聖法蘭西斯修道院就開放給朝聖者參觀。這間修道院離Madaba約有6里。

   Madaba﹝or Medeba 米底巴﹞ 是一個沿著王道所建立的一個城市,在Trasjordan南北方的路途上。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Josephus 所記載的歷史文獻,Nabateans是從Hasmoneans 得到Madaba 這城市,作為他們在戰爭中幫忙Hasmoneans 所得到的賞賜封地。

   在舊約聖經民數記21章21~24節和約書亞13:9,記述以色列人和亞摩利王西宏交戰,這一個地點就是在Medeba﹝米底巴﹞。這一地帶是雅各的長子—流便在迦南地的封地。

   在猶太史,Maccabees﹝馬加比革命﹞的年代,當時的領袖大祭司Mattathias’的兒子John 就是在Madaba 這地方被人殺死。後來,從Mattathias 的後裔中,就掌握了宗教和政治上的特權,最後演變成法利賽黨、撒都該黨、戒行派﹝愛色尼派﹞。施洗約翰就是屬於此派戒行者。另有一小政黨叫希律黨,可說是保皇黨,效忠當時執政的希律王。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之時,加略人—猶大,就是帶了法利賽黨和撒都該黨,這兩黨猶太人,把救主耶穌基督捕捉,交付給羅馬總督—彼拉多審判,最終,判耶穌﹝猶大人的王、彌賽亞﹞,在政治和宗教上有罪,而把人子—耶穌釘死在各各他的山上。

   四月二十二日早上我們從開羅乘飛機抵達約旦首都安曼,參觀尼波山和美得巴﹝Madaba﹞,是晚住在Petra的Grand View Hotel。次日即四月二十三日晨,大夥兒就直奔Petra﹝佩特拉﹞旅遊中心。

   Petra位於約旦南部,距首都安曼約260公里。這古城建於阿拉伯沙漠邊緣。Petra是Nabatean王國亞里達斯王四世﹝King Aretas IV﹞時期的首都﹝公元前九世紀到公元四十年﹞。隱沒於死海和阿克巴灣﹝今約旦國境內﹞之間的山狹谷中。

   這神秘古城,原先是由商人從東方經過沙漠所開發出來的一條貿易絲路。他們先建立貿易站,然後再建立城市來保護這條商賈通道。納巴泰人把這古城起名為紅玫瑰城﹝Rose Red City﹞。

   在主前第六~四世紀,阿拉伯西北方有一遊牧民族,名叫納巴泰人﹝Nabateans﹞,來到Petra這古城,尋找較適服的生活環境。慢慢地,他們就控制了當地的以東民族﹝The Edomites﹞。根劇歷史文件記載,主前647年納巴泰人被當時的Assyria亞述王列入敵人名單,以致他們不得不尋找一個新生地,所以他們才遷移到Petra過新生活。

   在舊約聖經創世記,曾記載亞伯拉罕的獨生子—以撒﹝Isaac﹞生了一對雙胞胎。長子名叫以掃﹝Esau﹞,次子名叫雅各﹝Jacob﹞。以掃﹝原意為工作﹞,又名以東﹝意為有毛﹞,因為Esau生下來全身通紅,所以以東也是﹝紅色﹞的意思。﹝創25:25~26,30﹞

   Esau可說是以東民族的始祖﹝創36:8~9﹞。新約聖經記載統治猶大國的大希律王,就是以東的後裔。納巴泰人把這神秘古城取名:「紅玫瑰城」,也許是受到「以東民族」文化「紅」字當頭,而把這美麗無比的古城取名為「紅玫瑰」。

   探險家第一次發現這古城是在西元前第六世紀。Petra位於山峽谷中,入口處很窄小,最寬處只有7米,最窄處僅2米。很自然的形成一個安全防禦要塞。在公元前312年希腊幾次攻擊這古城,都沒成功。甚至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興盛之時,Pompey蒙貝大將軍也攻不下這城市,直到西元106年,最後才由Trajan大將攻下這山塞,歸入羅馬帝國版圖。

   到拜占庭﹝Byzantine﹞時期,Nabatean人才完全喪失主權,人口也幾乎完全消失。後來有一小部分基督徒利用他們較大的墓園,作為敬拜上主的場所。慢慢地,這神秘古城就因人口消失,失去作為商賈之通道而被放棄,成為一座廢墟。但我們還是能從昔時所遣留下來的大歌劇院,和價值連城雄偉的建築物,看出它過去的輝煌年代。

   Petra以其石頭建築而享譽全球,例如它138英尺高﹝42米高﹞的宮殿,是玫瑰色的石頭堆砌出來的。佩特拉位於乾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幾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

   這個古老城市也有地道、水室和一個可以容納4000人的競技場。直到1812年瑞士探險家Johann Ludwig Burokhardt 探索到這裹,西方才知道沙漠中有此聖地古城。

   電影製片人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喬治、路卡斯合作,曾實地在此古城拍攝影片—印第安納、瓊斯和最後的十字軍﹝又名法櫃奇兵﹞,以與考古學家們截然不同的芸術方式,使Petra名垂青史。

   這古城,兩側雕鑿出有洞窟、岩墓,峽谷盡頭豁然開朗。豎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依山雕築的哈玆納赫殿堂﹝意為金庫﹞。造型雄偉,有六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檐有精細圖案。

   穿過哈玆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面有一片廣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還有從石中開發出來的水渠。

   在東北部的山岩上面雕出石窟,其中有一座氣勢雄偉的三層巨窟。正面為羅馬宮殿建築風格,是歷代國王的陵墓,現設有Petra 石窟博物館。佩特拉古城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參觀這神秘峽谷古城,走一趟路,來回約需四小時三十分鐘左右。在觀光中心有驛馬車站,你能選擇騎馬或乘坐馬車。騎馬得由馬主人牽著走,直到峽谷入口處,就要下來行走。乘坐馬車,兩人合坐,可直奔入峽谷中的哈玆納赫聖殿前面,這是雙人座馬車的終點。如想再深入最遠處的峽谷,就要改騎駱駝才能到達。

   我們這一團,只有簡如詳長老夫婦和筆者夫妻兩對乘坐馬車。有幾位團友很關懷疼愛我們,鼓勵我們乘坐馬車較安全適服。他們深怕我們這兩位不良於行的長老,走在這寸步難行,崎嶇不平的峽谷蛇道上,不小心會摔跤跌倒。我們確有同感,就接受他們的好意,快快樂樂的爬上馬車,想一路乘風破浪觀賞兩側峽谷的美景。但萬萬沒想到,一路被驚嚇到流出一身冷汗,直到馬車停在哈玆納赫宮殿前,才安下心。

   本以為乘坐馬車很適服爽意,但馬車輪子一碰到崎嶇不平的岩石,因物理的反彈作用,把我們整個身體都往上拋去,屁股就離座往上飛,假如我們的雙手沒抓緊馬車上面的鐵棍子,早就被拋出車外了!感謝上主的扶持,讓我們不致跌死在異邦,全能的上主確實在主宰我們的一切!誠如大衛王所寫的詩歌:「上帝是咱的避難所,是咱的力量,是咱在患難中及時的幫助!」﹝詩46:1﹞。

   雖然全身汗背夾流,驚怕見到死神,但在上主的憫惜愛護之下,我和簡如詳長老也就泰然處之,放開心懷四處遊玩,觀賞上主所創造的奇峰峽谷,美麗雄偉的山岳景色。我們兩夫妻也很有緣,趁機和那位穿上艷麗彩裝的約旦衛兵合拍留影,永生懷念!

   在哈玆納赫宮殿前,有幾隻駱駝很優雅的躺在地上,我和牽手也趁機和牠們合拍幾張相片,以見證上主所創造的動物是何等的美妙,雙峰美雅無比!

  暖暖絢麗的陽光,在一分、一秒的啼嗒聲中,很快的四小時就如天空飄渺的白雲如飛而去,好像潑出去的水落在沙地上,無法收回。我們也好整以暇,坐上馬車,朝觀光中心邁進。

  馬車飛駛奔向峽谷輕而易舉,但上坡卻困難重重。一隻馬匹要拉動馬車和三位大人,沒有萬斤之力,絕難成行。哀哉!可憐瘦骨如柴的馬匹,雖然用盡吃奶之力,還是很難把我們拉上坡。以致這位車主滿臉怒氣,用力鞭打馬匹,更拉緊著馬咬韁、馬勒索,想約束這一隻馬。但馬主人的這一舉動也激怒了這隻馬,以致牠批嘴裂牙,呆立原地,不肯再走一步。這位馬主只好跳下來,想用手牽這隻馬上坡,馬隻還是不肯就範。馬主人就出口咒罵牠。

  雖然我聽不懂約旦話,但從這位馬主人的臉孔表情,我能看出他學會「中國人」五千年文化,引以為傲的「三字經」,把這匹馬的祖宗三代都請出來詛罵。祈願這位約旦人,不是在咒罵「台灣」的那匹「馬」,也不要把「馬」的爹娘加上去。如是,可說夭壽到極點!

   當這一隻馬被牠的主人以不人道的方式,軟、硬兼使,用盡牠吃奶的能力,勉強到最後,才把我們拉到觀光中心。未下馬車之前,我的牽手拿出$5美金給這位駕車人說:「這一點點小費是要給你的Horse」。

   當這位駕馬車的人看到這$5美元,臉上表情很尷尬,皮笑、肉不笑地回應說:「This $5 tips for my house?」。我的太座,在馬座上應他說:「是的,這是要給你的馬匹的小費,你應該好好的善待牠呀!馬毛長在馬身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

   隱惻之心,激動我的太太為這隻賣命的馬匹,說出牠的「馬權」。我相信萬能的創造主,既賜世人享有「人權」,相信衪也會賜給馬匹享有「馬權」。但我們的鄉土,台灣的那匹「馬」,你們願意給「他」「馬權」嗎?我不寫「牠」而寫「他」,是表示:「我把他當人看待,一如他把原住民當人看待一樣!」。

   在佩特拉古城內享受一頓美食,參訪那奇形怪狀的雄偉峽谷之後,我們就乘車來到Jerash﹝傑拉西﹞一睹耶穌時代的十邑之一,位於低加波利境內。低加波利一譯「十城區」或「十邑」。位於加利利海以南和約旦河以東,有不少希臘人建的城邑,是外邦人集居,廟宇林立的城市﹝馬4:25﹞。是耶穌往耶路撒冷城必經之地。

   離約旦首都安曼向北行,穿過基列山地,離雅博渡口﹝今日稱Zerqa薩耳垮河﹞,約30哩就到達此城。創世記第三十二章,就是在記述雅各離開他的母舅—拉班,帶妻妾兒子和全部僕人以及千萬牛、羊家畜回到以東地區,想見他的兄弟—以掃。經過雅博渡口,和上主的使者整夜相摔。那使者勝不過雅各,就要求雅各讓他去,但雅各要求先祝福他,才要釋這位使者回去。上主就在雅博渡口祝福他,把他的名字改為「以色列」。

   過去多個世紀,Jerash 被埋在沙土中,主前63年羅馬帝國征服此地,建堡壘,露天戲院,市場。基督在世時,數次來此傳天國福音。

   走筆至此,可說我已寫完了埃及和約旦之旅﹝Part 一﹞的各種趣味和生活點滴。如今,祈願聖靈再感動我,繼續提筆來寫最後的主題—以色列聖城。我也會用同樣的寫作方式,先敘述各地名勝城市的歷史典故,然後再加上我們親身所見所聞的趣味點滴,從心靈深處,彼此分享阮這次聖城之旅的美好見證,以榮神益人!阿們。


                   聖地巡禮〔二〕
                    ﹝以色列﹞

  
   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詩122:1﹞

大衛王所寫的這一句詩文,可說,很清楚的道出我們心靈深處的願望。我們最響往的目的地,就是以色列聖城。埃及和約旦可說是我們此行的小菜,以色列才是阮的主菜,因為我們多花了一倍的時日在此聖地參訪、考查。

   很感謝台灣大安教會提供咱一本那麼精美、詳細的聖地圖片,介紹有關新、舊約的名勝古蹟,使我們都能一目了然,預先窺視到聖地的精華美景,幫助大家能拍攝到自已所喜歡的景色,不論你是專業的或是業餘的攝影師,幾萬美元的器材或幾十美元的小照相機,都能拍到心愛的美景。

   四月二十四日,我們一行人參觀完Jerash﹝傑拉西﹞,就從 赫遜橋  ﹝Hussein Bridge﹞ 入境以色列國。在約旦和以色列兩國的邊防安全人員,上車隨意檢查一下護照,我們就很快的上路,來到以色列約旦河施洗處名叫Jardenit﹝加典尼﹞的地方。這是我們在以色列國拜訪的第一站。

   在新約聖經四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故事,耶穌在三十歲就開始出來傳福音。首先,他來到約旦河接受約翰的施洗。約翰和耶穌是表兄弟﹝參考路加1:36~56﹞。本來約翰拒絕為耶穌施洗,認為他應該受耶穌的洗,耶穌卻回答約翰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

   我們到達約旦河之時,正好有一群外國人在河裹受洗,很高興有機會目睹這一盛況,讓我們能聯想到耶穌受了洗,從水裹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雖然我們不能像耶穌在約旦河受洗,但我們都懷著一夥興奮的心情,從河中汲取河水,想帶回美國作永久的紀念禮物。我們的外孫子Matthew﹝馬太﹞今年六月剛滿十一歲,九月中想參加堅信禮,正好用得上這一瓶約旦河水,作為他在浸信會的浸禮。對我們來說,這是我們外孫子的無價之寶。

   4月25日早上,我們來到加利利海邊的Yigal Allon Museum參觀。這一個博物館又名:「Jesus Boat Museum」。1986年有人從加利利海西北邊的海岸處拖出一艘船。使人聯想到這一艘船,很像第一世紀耶穌時代的漁船。這一漁船就被稱為「耶穌的船」。

   發現這艘船的是兩位兄弟,名叫Moshe & Yuval Lufan。他們是從Kibbutz Ginosar 來的第二代漁民。當他們發現這艘船之時,天空正好出現二個彩虹,好像在祝賀他們奇妙的發現。

   Jesus Boat是由12種不同的木材做成的。長度25.5ft、寬度7.5ft高度4.1ft。這種外觀看來微不足道的小船,卻能容納15位船員坐在船上,4位划手、1位舵手。因為二千年前的以色列人,比現今的歐美人胖哥,可要小上幾號。耶穌時代的人,平均約高5’5”,体重約140磅。以賽亞先知曾如此描述耶穌說:「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侯,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賽53:2﹞

   在耶穌時代,這種漁船被當作捕魚和運輸之用。在耶穌的傳道生涯中,提到這種漁船約有五十次之多。和耶穌的傳道有不切不離的關係。

   看完Jesus Boat,我們就沿著博物館的旁門直接走到渡船處。十七年前,張實賢牧師帶我們坐船,直接從加利利海東邊渡船到西邊八福山教堂處。當船渡到海的中央,張牧師特別請船主停留五分鐘,讓我們有機會能分享昔時門徒遇到海浪兇湧進入船中之時的驚呼,幻想主耶穌如何平靜風浪。

   這次張牧師娘帶我們上船,只離海岸不遠就停住。船主就在船上表演捕魚之動作,當漁網收上來卻連一條魚也沒有,因為他把漁網投入淺海處。這使我聯想到耶穌對他的門徒所說的話:「把船搖到深處」。結果門徒捉到153隻大魚。

   雖然我們沒看到魚,但卻三身有幸看到船主很賣力的演唱福音歌曲。他唱歌的神情和宏亮的歌聲,確實令人感動與讚賞。我們受激勵,在林英志和吳淑媛兩夫妻的帶唱之下即時加入合唱,和船主一同吟詩謳咾上主、分享衪所創造的大自然美景。

   謝別了那令人悸動又有濃郁人情味的船主,我們再乘坐包車到迦百農會堂觀光。迦百農是往大馬色必經之路,位於約旦河入加利利海口處約二哩半的地方。商人常從大馬色帶絲綢及香料來此城銷售,再帶魚乾及水果回去,迦百農可說是一個繁忙的城市。

   當耶穌被他的拿撒勒鄉親棄絕之後,就來到迦百農,以此城為他的傳道中心及成為第二故鄉。耶穌雖然在此城市行了很多神蹟奇事,例如醫治彼得的岳母、百夫長的僕人、癱子、患血漏的婦女、羅馬大臣的兒子、醫好手枯乾的人並治癒許多被鬼附身的人。但此城的人卻始終不悔改,以致耶穌責備迦百農說:「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墜落陰間;因為在你那裹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他還可以存到今日;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你還容易受呢」。

   果然,我們在迦百農所看到的會堂,現只留下幾根石柱,豎立在原地上,應驗了耶穌的預言。由這些廢墟上的石柱,彷彿仍能聽到耶穌的聲音,見証他所行過的神蹟。

   離開那令人憾嘆的廢墟,我們就去拜訪「五餅二魚堂」﹝Church of 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 Loaves & Fishes﹞,﹝又名變多堂﹞。耶穌行五餅二魚神蹟之處,現今名Tabgha-Magadan﹝塔加-馬加丹﹞。原名Heptapegon﹝意指七泉﹞。由於泉水溫度比加利利海低,促進海藻形成,很多種魚在此聚集繁生,古今都是漁民聚集在此處捕魚。

   五餅二魚教堂建於第五世紀,在迦百農南方,加利利海邊,現只留下地板部份。原為一座修道院,每次外族入侵教堂就被毀掉。但拜占庭式的馬賽克地板「五餅二魚」圖像,始終沒有被損毀,保持原圖至今,為旅遊景點之一。

   五餅二魚的神蹟,有人稱這方法為「倍增分享法」。有研究易經的學者說:「五餅二魚」相當於中國的「陰陽五行」,所包含的生生不息的法則,可說是宇宙的奧秘。

   陰陽五行者,即古代中國之物觀也。都為哲學、中醫學及占卜之用。天、地之間,太極判而為陰陽,陰陽分而為五行。太極—理也,陰陽五行—氣也。理必寓於氣,氣不離乎理。

   故天生:水、木、土;地生:火、金。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天生五才,民並用之,廢一不可。

   太極兩儀﹝陰陽﹞從理、氣產生三元素:一為天、二為地、三為人,天人合為一体,養育眾生。由陰陽五行產生相生與相克的哲理。

   郭弘斌牧師在台灣海外網的節目中,有一文章題名:聖經與台灣,就曾提起「五餅二魚」之神蹟也曾發生在台灣。

   郭牧師說:從荷蘭1624年佔據台灣之時,平埔族約有45,000人,至清朝人口增加到100,000人。但清朝卻把這十萬人歸入漢民藉。在西班牙人所繪的圖畫名叫「台灣的荷蘭人港口」,稱漢人有5,000人。我們就折中稱當時人口只有500,000。現今台灣人口有2,300萬,人口增加46倍,但台灣人還能存活到現在,不僅豐衣足食,還有餘糧外銷,這就像「五餅二魚」的神蹟發生在台灣。比中國十三億人口更受到上主的祝福。但中國人也不認輸,認為「陰陽五行」也養活他們十三億人。如有人想認識郭牧師所說的道理,請上網查考:「聖經與台灣」。                              www.taiwanus.net/history.
0 Comments

    Author

    Elder Franz Lin

    Archives

    October 2013
    August 2013
    July 2013
    June 2013


Welcome to www.WinfieldNYC.org - This site is privately owned and operated. Thank you for visiting!